【临床检验基础】 1. RBC稀释液(Hayem液)中:硫酸钠用于提高相对比密防止粘连,氯化高汞是防腐剂。 2. HiCN法的缺点:KCN有毒,HbCO转化慢,高白血球和高球蛋白易混浊。 3. 试验后废液处理:应先用水稀释,再用次氯酸钠混匀敞开放置15h使CN-氧化为N2和CO2,或水解成CO32-和NH4+。 4.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小细胞中生理性中心淡染区消失。 碱性点彩红细胞多见于铅铋汞中毒,是铅中毒的筛选指标。 卡波氏环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,常与染色体小体同在,见于巨幼红和铅中毒。 5. LFR、MFR、HMR分别是:低、中、高荧光率。 6. 良性肿瘤ESR多正常,恶性肿瘤ESR多增加,低色素性贫血,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,镰状贫血时ESR减低。 7. 杆状核超过5%或有幼稚细胞为“核左移”,中性粒分叶5叶以上超3%为“核右移”。 8. 钩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可达90%以上,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时亦可,但以幼稚为主。 9. 嗜酸性粒细胞(Eos)计数中乙醇或丙酮是保护Eos而破坏其它,伊红或石楠红是使Eos着色,1h内计数。 10. 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有:中毒颗粒,空泡,Dohle小体,退行性变。 11. 异形淋巴细胞多为T淋,分空泡,不规则,幼稚三型。 12. 淋巴细胞有卫星核,即微核,是射线损伤后较为特殊的形态。 13. 白血病时血小板MPV增高是骨髓恢复的第一征兆。 14. ABO遗传基因位于第9号染色体长臂三区四带。 15. 脑脊液中无血型物质。 16. 抗A与抗B主要是IgM,O型血中以IgG为主。 17. 新生儿不宜做反向定型。 18. 新生儿溶血的直接实验依据: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(Coobms)试验阳性。 19. HLA分型的方法主要有:1. 淋巴细胞毒试验,Ⅰ类抗原用T或外周淋,Ⅱ类抗原用B;2.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试验 3. HLA基因分析。 20. 强直性脊椎炎有91%带有B27抗原而正常人只有6%。 21. 血液保存液有:1. ACD(A枸橼酸 C枸橼酸三钠 D葡萄糖)2. CPD(C枸橼酸三钠 P磷酸盐 D葡萄糖腺嘌呤枸橼酸)。枸橼酸是防止葡萄糖在消毒时焦化,腺嘌呤促进ATP合成延长红细胞寿命,磷酸盐提高pH。 22. 输粒细胞时用ABO和Rh血型相同的血液,一般BPC小于20×109/L时可输血。 23. 糖尿病酮症:烂苹果味;泌尿系感染和膀胱癌:腐败臭味;苯丙酮尿症:老鼠尿味。 24. 尿液渗透浓度(Osm)是检查尿中可渗透溶质各质点实际浓度的一种指标,与粒子大小及电荷无关,主要取决于小分子物质的浓度,是评价肾浓缩功能的良好指标。 25. 晨尿比密不过1.018,或差值在0.001~0.002间,或恒定在1.010时说明肾浓缩功能已完丧失。 |